6月24日,是高校毕业生肖彤入职南昌市西湖区某五金企业行政文员的第五个月。“前几天,南昌市西湖区就业之家的工作人员还专门来电回访,询问我目前的工作状况、是否劳累以及适应情况。”肖彤表示,这样的关怀让她倍感温暖。作为一名返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她坦言未曾想到自己作为职场新人还能享受如此贴心的“定制服务”。

工作人员为肖彤介绍就业后可以申请的人才补贴政策。
求职实现“定制化”
肖彤是南昌人,今年刚从广西财经学院毕业。和许多大四学生一样,早在几个月前她就开始了求职之路。“大四这一年基本上就是忙着结课、实习、写论文和找工作……”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肖彤原本计划在南宁就业,但未能找到合适岗位,于是决定回南昌试试。
春节前,肖彤回到南昌。正当她准备节后求职时,偶然在手机上刷到直播带岗视频,得知“家门口”就有大型招聘会,便立即前往现场。“当时正值春节后的求职高峰期,现场人特别多,说实话我心里很没底。幸好一位穿着蓝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注意到我的迷茫,主动把我带到服务台。”肖彤回忆道。
“小姑娘别担心,我们是就业之家的工作人员。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工作人员详细记录了肖彤的学校、专业和求职需求,为她建立了个人求职档案。“我们会为你匹配适合的岗位,有消息第一时间通知你!”
肖彤表示,就业之家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指导让她倍感温暖,不仅令她重拾求职信心,更坚定了留在家乡工作的决心。
据了解,为帮助高校毕业生精准对接就业岗位,南昌市西湖区就业之家推行“1311”帮扶机制(即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和1个就业见习岗位),为求职者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先就业再择业
有了家乡就业之家提供的“跟踪式”“定制化”就业帮扶,肖彤感到不再像从前那样迷茫。尽管求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幸运的是,她不久后便成功入职。
“起初,就业之家的工作人员为我推荐了几家单位,我都参加了面试,但最终没有结果。”肖彤回忆道。令她感动的是,每次面试后一两天内,工作人员都会耐心回访,在鼓励她继续努力的同时,持续推荐合适的岗位。今年2月,肖彤在西湖区一家五金公司面试时,凭借暑期在南昌大型企业的实习经历,成功获得人事主管青睐,成为行政文员。
“面试时,我详细介绍了暑期在南昌某建筑企业的实习经历,特别是参与项目录单的工作经验,这成为我成功入职的关键加分项!”肖彤欣喜地说。更让她满意的是,工作地点离家不远,骑电动车只需20分钟即可到达。
如今,肖彤已顺利通过3个月见习期,正式成为公司员工。“就业之家的工作人员仍会定期联系,关心我的工作情况,并告知下一步可申请的人才补贴政策。”肖彤表示,作为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已让她十分满足。她建议广大毕业生可以尝试“先就业再择业”的模式,“遇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应当及时把握”。同时,她特别强调实习经历的重要性,建议在校学生充分利用假期积累实践经验。
“好福利”惠及毕业生
从推送岗位、准备面试到入职适应,就业之家的工作人员始终是求职者的坚强后盾。
让肖彤最为感动的是,即使已经顺利就业,工作人员仍在关注她的工作动态,提醒她申领相应的人才补贴。“正式毕业后,单位需要为你缴纳社保,缴满6个月后就可以领取第一笔生活费5000元。如果租了房子,还可以申请5000元租房补贴。在缴满社保12个月后,又能再领取第二笔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这样一来,一名本科毕业生只要在我们当地就业并缴纳社保满一年,一共可以申请2万元人才补贴。”在西湖区就业之家,工作人员葛星明向肖彤详细介绍就业后可享受的“好福利”。
肖彤的求职故事,是近年来江西各地大力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为万千高校毕业生提供多样化、暖心贴心就业服务的一个缩影。据悉,江西省还在“江西就业之家”小程序开设了高校毕业生服务专区,打通政府机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校等部门间的就业信息壁垒,汇聚各方岗位资源,统一发布政策性岗位,共享校招岗位,实时更新兼职和见习岗位,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