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吸引人才前来就业创业,是很多县区面临的难题之一。日前,南昌市进贤县根据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做好省外招聘引才工作。当地主官也在前不久召开人才工作相关会议,要求切实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
进贤组团远赴千里求才招工 有何用意?
为深入做好吸引10万名大学生及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工作,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凝聚人才力量,进贤县紧盯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扎实做好省外招聘引才工作,坚持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服务留人,通过劳务合作“联姻”、组织企业现场招聘、共建“赣才归巢”人才工作站等方式,有力为企业提供人力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期,进贤县为吸引人才做了哪些具体工作?4月13日上午,在距离甘肃省兰州市中心约80公里的兰州新区岔园区舟曲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一场跨省“结亲”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进贤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专程来到这里,与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正式签订劳务合作协议。
进贤为何远赴千里招聘?10多年来,舟曲每年都有上百人来到进贤县一家医疗公司务工,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就不难理解远赴千里的目的了。近年来,进贤县极为重视省外务工人员来县工作,结合“2+1+N”特色产业体系,深入挖掘就业岗位,积极对接甘肃、贵州、河南等劳务输出潜力较大的省份,探索双方开展长期长效劳务战略合作新模式,提高招工用工的成功率。
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当地主官的重视。此前,4月4日,进贤县召开了2022年度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会。在这次会议上,县委书记徐强说,要聚焦“引才”,让各类人才走进来、聚起来。要突出产业发展需求,聚焦“2+1+N”产业体系,保障重点领域、关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要紧盯急需紧缺领域,对引才需求“量体裁衣”,持续补齐人才短板。要依托省市人才政策,推动各项人才举措有效落地。
打造“赣才归巢”人才工作站 有何惊喜?
除了做好地方和企业的劳务合作外,与高校“联姻”,搭建人才引进桥梁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4月14日,进贤县2023年春季“百场校招”共建“赣才归巢”人才工作站建站签约揭牌及学子见面会分别在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进行,政校双方和100名赣籍学子见证了这一刻。
进贤,意为“进能纳贤”之地,自古人才辈出,是晏殊、晏几道、李瑞清等名士的家乡。不难看出,共建“赣才归巢”人才工作站,真正架起了政府与高校的引才“桥梁”,为促进学子就业,增强人才活力奠定了基础。
去年以来,进贤县共建“赣才归巢”人才工作站8家,为南昌市、进贤县引进大学毕业生及技能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共引进省外各类人才500余人。下一步,进贤县将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站的“桥梁纽带”作用,与高校共同把人才工作站打造成为人才搜索的引擎、青年成长的平台、招贤引智的基地,吸引更多赣籍学子学成后回到南昌、回到进贤创业。
对此,徐强表示,要突出高校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加快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发挥企业历练人才的“主战场”作用,持续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难看出,重点做好高校人才对接,对于进贤而言,或许能闯出一番吸引人才的新天地。
今年以来,进贤县围绕着“项目为先、实干奋进,争分夺秒拼经济”的要求,多措并举抓招工用工和人才引进工作,出台了《进贤县惠企稳岗保障企业用工达产二十条举措》,举办“春风行动”、返乡学子“五个一”对接服务等百余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及群众就业难问题。
面对吸引前来的人才 如何管理?
面对吸引前来的人才,如何留得住、用得好,考验的是当地政府的智慧。在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会上,徐强说,要创新观念,勇于打破思想观念的条条框框,破除人才的体制机制壁垒,促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树牢“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理念,做到以事择人、人岗相适。要健全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人才政绩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鼓励各类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我热爱自己的家乡,也很想回到家乡创业就业。家乡有这么好的条件和待遇,我肯定能找到心仪的岗位。”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进贤籍硕士研究生付同学如是说。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当地的就业政策令在外的学子极为满意。
徐强说,要以真挚的感情留才,以实际行动感染、感动、感召人才;要以良好的环境留才,高度重视人才自我价值平台构建,不断增强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要以优质的服务留才,切实解决好各类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坚决破解人才政策兑现慢、落地难等问题,切实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
如何管理好人才,这又是一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对此,徐强认为,要抓责任落实,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确保全县人才工作向着正确方向稳步迈进。要抓机制保障,健全人才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人才投入总体规模与人才发展需要相适应。
欧阳兴、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杜宇蔚/文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