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民本报记者钟宏瑜
“现在市场上的藕尖10多块钱一斤,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从上周开始,我们就在基地挖藕尖。”田田荷叶深处,只见熊维新穿着下水裤,一手刨着淤泥,一手拿着水枪,不一会,一根根雪白的藕尖便被拔了起来。
初夏的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基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45岁的熊维新是河林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早上6点钟开始,他便在荷塘忙碌起来。能够有事做,熊维新心里很踏实。用熊维新的话说,过去的河林村真叫一个穷。由于地势低洼,水患经常造成“三年两不收”。2015年,村“两委”班子抓住市政府办公厅对口扶贫的契机,成立了立体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初步建立了600亩“莲藕泥鳅生态种养殖一体化”产业基地,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和技术等方式入股,保证入股村民每年可以获得每亩地700元的收入。
2015年11月起,在争取市农业开发部门20万元扶持经费的基础上,该村先后发动村干部和乡贤、能人启动了600亩甲鱼养殖项目;200亩龙虾养殖项目;村产业基地旅游接待中心建设,使河林村基本形成了“荷花观赏+甲鱼养殖+龙虾养殖+休闲垂钓+农家乐”的综合产业体系。“用自己的田地入股,大家利益绑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不富都难啊。”对于配股扶贫的好处,熊维新的心里有一本明白账。“我虽然有五亩地,但一年下来不过3000多元的收入,加上我在外面打点零工,一年全家的收入也不过万元左右。”随着产业基地的逐步壮大,他家每年有了稳定的3500元收入,去年还获得2000元的产业分红。更让熊维新开心的是,他在产业基地里上班,去年一年赚了3万多元钱,加上象山至河林四级公路改建的拆迁补偿,他已如愿建了新房,告别了破旧的平房。
“发展集体经济,是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市政府办公厅驻河林村的第一书记汪美宁告诉记者,村里有田,农民肯干,最缺的就是规划和整合。“要使百姓真正脱贫,最重要的是把‘输血’式扶贫换成‘造血’式扶贫,带动村民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贫困户的入股和相应的配股都是‘优先股’,只有分红权,不承担亏损。”
为了让村民的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河林村九房自然村今年又实行了“门前塘”整治工程,由老百姓对村前的门塘重新进行规划、平整,种植时令蔬菜。“在我们河林有很多带子村,也就是说家家户户门口都是水塘,进出只能走后门。”九房自然村村民熊焕耀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家前面是门塘,后面是沙口河。
“你看我这片菜地多平整,一垄一垄的,清清爽爽,村里真是做了件大好事。”熊焕耀告诉记者,今年开春以来,河林村对九房自然村村前的门塘进行了全面清淤和改造。村里把清理上来的淤泥先搭在村民的菜地上,然后根据村民的田亩分到各家各户。
“我们这片菜地有40多亩,涉及农户50多户,刚开始协调时,有的群众还不是很乐意。现在大家重新分到菜地,再加上门塘清了淤,村庄环境立马就水灵了起来,百姓的心里踏实了,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熊焕耀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只管种,丰收以后由村里组织企业统一收购。“盈利了算我们的,亏了就算集体村干部的,这种好事上哪找去啊。”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河林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扶贫工作组在继续引导农户入股村产业基地、扩大现有产业基地规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今年3月,已经与安徽客商正式签订了千亩生态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900万元,今年10月份动工,预计年产螃蟹18万斤、青虾8万斤、鳜鱼4万斤,可实现年利润600万元。
如今的河林村,集体经济已经起步,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村民收入逐步增加。看着村民们忙碌的景象,村支部书记熊福生踌躇满志:“我们把基地的收益补贴给村里的贫困户,让村产业发展惠及贫困户。下一步,我们还将以产业为核心,以精准扶贫为目的,力争将莲藕、甲鱼、龙虾基地各扩大100亩,争取更多的农户加入到产业基地中来,让贫困户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