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山土库
清道光初年,从南昌新建大塘坪乡走出了“一门三督抚”,当“红顶子”程家三兄弟衣锦还乡时,为了延续家族辉煌,他们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汪山岗上建造了一座占地108亩,可供数千人居住的“汪山土库”。这座巨型建筑由25栋砖木结构的青砖大瓦房组成,房屋栋栋相携,进进相连,巷巷相通,共有572个天井,1443个房间大小,各进大门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整个建筑集江南园林建筑、徽派建筑与清朝宫廷建筑精华于一身,俨然是南昌版的“大宅门”。
迄今190余年被誉为“江南小朝廷”
汪山土库距南昌市区约45公里。这座清道光初年兴建起来的官宦豪宅建筑规模浩大、气势伟绝,在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
古代,土库是赣语“大型的青砖瓦房”的寓意。在汪山土库主体建筑的正前方,有一方月牙塘及宽阔的旗杆场,旗杆场矗立着百余旗杆,每个旗杆上都高高耸立着一个金鸡,寓意为“金鸡报晓”。放眼望去,土库建筑墙头摆出了“三山式”、“五山式”的阶梯封火马头墙,四周外墙由青砖砌成,4米多高,建筑轮廓明显。
尽管记者查询史料时,发现大多数资料记载该土库是程家兄弟由1821年开始兴建,建了30多年,但当地人却表示土库建造的年数要更长,从五六十年到七八十年不等。不管怎样,当进入汪山土库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所吸引。汪山土库以祖堂为中心,左右排开,呈东西走向,9幢并列,户户相连、院院相通,墙体由青砖、红石、黛瓦构成,建筑面南背北,负阴抱阳,天井宽大,地势一进高于一进,置身其中宛如走进迷宫。
据资料显示,汪山土库占地108亩,整座建筑东西长337米,南北深180米,每纵有4至7进,一栋一进依次排开,一栋一栋间有巷子相隔,每栋每进间均有天井,共有572个大小不同的天井,共有1443间房,所有房间通风采光都很好。整座建筑雕梁画栋,既有江南园林之秀,又有徽派建筑之姿,还有清宫廷雄伟之势以及赣南围屋之状,这座巨型官宦豪宅也因此获得了“江南小朝廷”的美誉。
细节独具匠心匾额无一题字
记者发现,整座土库的门窗、门台、踏阶、柱基皆为一色的红石。其中高梁粗柱和屋檐上均刻有精美图案,例如“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球”、“蜂蝶穿花”、“八仙过海”等等。最难得的是每一处细节都孕囊着高超的古代工艺,建筑内巷道纵横,晴无日晒,雨不湿鞋。
无论是屋内、天井还是过道巷内均可见到细致精美的徽派雕刻,就算是下水口的石盖,每一个都不同,既有十二生肖图案,又有寓意“福禄寿喜”的蝙蝠、鹿、桃,还有辟邪镇宅的“貔貅”等。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的下水道精巧隐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即使在大雨天,下水道依旧畅通。
汪山土库有一神秘之处,那就是这座占地108亩的官宦巨构门上的匾额没有一处是题了字的。有一种传说是,“三个大红顶子”期待着某一天拜相,然后补刻文字。
家族辉煌“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
话说兴建这座神秘官宦豪宅的背后,除了“一门三督抚”程家三兄弟,还有人才辈出的程氏家族。清中期湖广总督程裔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浙江巡抚程楙采三兄弟,在中国清朝历史上是接近皇权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汪山土库建造时,据说民族英雄林则徐曾书一联馈赠给程氏兄弟,联曰:“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入选楼。”从这可以看出三人还是有不俗之文韬武略的。自程氏三兄弟建了土库后,他们连同其他7个同辈兄弟入住其间,自成一方天地。据记载,汪山土库程氏家族人才辈出,特别是在清朝,仅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那里出了举人21名、进士7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员100余名,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有十几位,成就了当时“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程氏家族辉煌。
此外,民国时期汪山土库也出了不少达官显贵、文人学者,从汪山土库走出去的程氏家族繁衍到现在,20多个国家和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有“程家人”的身影,其中一些人至今身份、地位依然显赫。
实习生李林丁邓楠首席记者张宁江文 浦静芸图